爸爸太粗心竟把孩子倒着抱 教育焦虑引发深思。小孩子写作业时常常磨叽,就像播放视频却总在加载。好不容易写了两行,铅笔掉了、橡皮找不着、水壶口渴、厕所突然想去,一顿操作后,发现还在原地打转。家长站在客厅已经快气出高血压,开始高声朗读传统家庭教材:《你怎么又粗心了》《写作业能不能专心点》《你到底是不会还是不想写》。每一句都仿佛自带扩音器,震得孩子脑瓜嗡嗡的。
曾经我也幻想过,把作业写完就像游戏通关,做一题响一声“叮”,写完一页掉一张卡牌,闯关送皮肤,听起来真香。现实却是,学习这玩意没特效、没语音、没奖励,唯一的反馈可能是家长的一记白眼。久而久之,孩子心里种下的不是兴趣,而是“写作业=被吼”的条件反射。孩子学习兴趣的凋零,从来不是因为他笨,而是因为他怕。怕做错、怕被骂、怕你失望。
“焦虑型父母”的日常,像是一部悬疑片加惊悚片混剪:孩子一坐下写作业,家长就在边上开始跟踪盯梢,紧张气氛堪比高考考场。写错一个字,桌子啪地一拍,孩子吓得自动进入“自毁程序”,脑子一片空白。你以为他是在认真写题,实际上是在计算出错几次,爸妈才会爆炸。压力不是万能的工具,它更像是房间里的甲醛,看不见,闻不到,但一直在悄悄渗透孩子的思维系统。
有天我家熊孩子写作业写到一半,笔一扔、哭丧着脸说:“妈妈,我手疼,头疼,心也疼。”我一听觉得可能真不舒服,心一软让他休息一会。结果他跑去沙发上打开电视,一秒笑出鹅叫声,手舞足蹈跟着跳舞毯。我问他:“你不是疼吗?” 他说:“我只对作业过敏,别的都能治。” 我这才明白,孩子不是身体痛,是“作业恐惧症”发作。罪魁祸首正是我们家长那点“你不努力我就崩溃”的神经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