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罗曾
一场原本旨在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缓解企业实控人流动性压力的纾困合作,却在五年后走向法庭对峙。
2025年8月14日,华创云信发布公告称,其子公司华创证券就此前纾困计划及股票质押相关纠纷,已向贵州百灵大股东姜伟及其一致行动人姜勇、张锦芬等人提起诉讼,诉求追讨资金规模合计达17.61亿元,涵盖纾困资金与质押借款相关款项。
从涉案金额构成来看,此次诉讼涉及两部分核心款项:一是纾困计划相关资金,包含14亿元本金,以及约定的固定收益、违约金、潜在浮动收益(如有),外加与诉讼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二是股票质押融资相关资金,涉及3.61亿元本金,以及相应的利息、违约金与诉讼相关其他费用。
据悉,该笔资金最初用于缓解姜伟方面的流动性压力,以其所持有的贵州百灵股票作为质押。而这一诉讼,将一家深耕苗药数十年的民族药企与其曾经的“白衣骑士”推至对立面,也揭开了五年前那笔股权质押融资背后逐渐激化的矛盾……
回溯贵州百灵的发展历程,其从地方小厂到“苗药第一股”的蜕变曾是行业标杆。1996年,姜伟收购连续亏损6年的安顺制药厂,改制当年产值从此前的200万跃升至1000万;2010年,贵州百灵在深交所上市,彼时公司手握107个药品批准文号,销售网络覆盖全国。
上市后的数年里,贵州百灵步入高速增长期。2018年,公司员工规模扩大至5588人,拥有167个“国药准字”批准文号,其中17个为独家苗药文号,占全国苗药文号总量的11%,位列全国第一。业绩方面,核心产品表现亮眼: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单品销售收入达6.88亿元,维C银翘片市场份额高达48.40%,咳速停糖浆/胶囊市场占有率稳定在5%以上,当年公司营收达31.37亿元,展现出较为强劲的盈利实力。
转折始于2019年,公司业绩首次出现下滑,当年营收降至28.51亿元;2020年营收小幅回升至30.88亿元,2021年进一步回升至31.12亿元,但仍未恢复至2018年水平。盈利端压力同样显现,截至2022年,贵州百灵的净利润较2018年峰值下降75.5%,同时面临现金流紧张的经营挑战。
而这段业绩波动期,也恰是贵州百灵与华创证券开启纾困合作并逐步产生分歧的阶段。
据悉,纾困背景源于姜伟为支持地方生态农业、文旅地产和一些政府指定项目等重资产、长周期项目建设,其累计以姜伟个人持股质押融资投资逾20亿元,以及由此产生并已支付约21亿元利息(截至2025年二季度),以上最终导致姜伟大量股权面临质押违约被强制减持,金额约达42亿元。
有知情人士透露,2011年起,为了即将召开的首届安顺旅游产业发展大会(2014年)和第十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2015年),因缺少标杆形象酒店等配套设施,姜伟在地方政府号召下,投资建设希尔顿酒店及温泉酒店,投资金额达16.8亿元。
同时,在面对全省多地农户自种药材滞销、市县政府邀约求助等背景下,姜伟个人出资通过基地厂房建设、道路铺修、免费提供种质资源和技术支持等方式,投资金额约4.8亿元。这些对姜伟等个人财务能力造成较大程度的透支。随着国内资本市场下行,姜伟被迫不断补充质押、追加质押物等,个人股权质押率不断上升。随着股价持续下跌,质押率攀升,2018年底其质押比例已居高不下。
为缓解流动性困境,2019年,华创证券通过资产管理计划向姜伟等提供14亿元纾困资金,作为对价转让获得贵州百灵11.54%股权(合计1.61亿股)。
根据双方协议,华创证券在约定5年期限内,务必将上述1.61亿股贵州百灵的股票全部在二级市场上出售,华创证券可借此收回14亿元的纾困资金,并有一定的收益。同时华创证券承诺“不谋求对贵州百灵的控制权,也不会支持第三人谋求控制权”,这一约定成为当时双方合作的重要基础。
不过,合作进程并未按初始约定平稳推进。有资料显示,协议签订不到一年,华创证券董事长陶永泽便向姜伟提出派驻“帮扶工作组”进入贵州百灵。2021年1月,21人的工作组正式进驻,贵州百灵常务副总(兼主管财务)、财务总监、结算中心主任等关键岗位,公司公章也由其指定的非华创供职人员掌管。
有医药行业分析师表示,金融机构与制药企业在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对双方合作带来挑战。公开信息显示,2019至2021年间,公司研发投入降幅达30%,部分产品市场份额随之下滑。与此同时,双方在资金使用、项目推进等方面的分歧不断加剧,为后续的债务纠纷埋下伏笔。
值得一提的是,华创证券提供的纾困计划分别于2022年7月、2024年3月到期,股票质押于2024年8月到期。但据知情人士透露,在纾困协议约定的五年期限内,华创证券未在二级市场出售股票实现退出,而是于2025年通过法律途径要求姜伟方面现金还款。
目前,该案件已进入司法程序,后续进展受到市场关注。而姜伟方面也透露,为维护上市公司和员工的合法权益,在积极应诉的同时,亦将起诉华创和相关责任个人。
(责任编辑:zx0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