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公教育(002607.SZ)控股股东李永新及其一致行动人股份质押、冻结及轮候冻结情况严重,股份还面临司法拍卖,公司控制权稳定性岌岌可危。
与此同时,中公教育曾引以为傲的“不过包退”承诺如今却成泡影,众多学员遭遇退费难题,退款拖延、政策不合理等情况频发,引发广泛关注与质疑,公司正深陷多重困境。
质押率达64.78%
中公教育被称为“公考第一股”,公司自称是国内领先的就业与再就业服务提供商,专注于为大学生、大学毕业生及各类职业专才等知识型就业人群提供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就业服务,致力于满足他们在就业和职业技能提升方面的需求。
11月15日,中公教育发布公告显示,截至本公告披露日,公司控股股东李永新及其一致行动人累计被质押股份7.07亿股,占其所持股份的比例为64.78%,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11.46%;累计被司法冻结及标记股份9.12亿股,占其所持股份的比例为83.54%,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14.79%;累计被轮候冻结股份(含本次)3.66亿股,占其所持股份的比例为33.36%,占公司总股本的5.94%。
中公教育表示,鉴于控股股东李永新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累计被质押及冻结的比例较高,存在债务负担较重、资金链紧张的情况,若后续未能以其除持有公司股票以外的资产偿还债务,则其持有的公司股份存在后续被采取司法处置或强制执行等风险,进而影响公司控制权稳定性。

11月14日,中公教育公告称,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在执行申请执行人蒋秀霞与被执行人李永新借款纠纷案的过程中,将于2025年12月8日10时至2025年12月9日10时止(延时除外)在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法院淘宝网司法拍卖网络平台上进行公开拍卖李永新名下的4800万股中公教育股份。
公告显示,4800万股起拍价格为正式拍卖开始前20个交易日收盘价平均数的70%乘以总股数(以法院最终挂拍的信息为准)。按照当前股价计算,将被拍卖的股份市值达1.3亿元。
个人资料显示,李永新1976年3月出生于吉林省通化市,中公教育创始人。
1999年,李永新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现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他进入教育培训行业自主创业。
2001年,李永新涉足公务员培训领域,第二年起开始借助互联网进行营销,构建了中国公务员考试资讯网。
2003年,李永新正式创立中公教育集团。2005年至2010年,他担任北京中公在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经理。2019年2月起,他又出任中公教育董事长。
2018年,中公教育作价185亿元借壳亚夏汽车,成功登陆A股市场。
到了2020年,中公教育营业收入首次超过百亿元达112.02亿元,净利润达23.04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2021年,李永新位列福布斯全球富豪榜第807位。2022年,他位列《胡润全球富豪榜》第697名。
负债率达86.35%
然而,从2021年开始,中公教育业绩开始“跳水”。
2018年,中公教育借壳上市时,公司实际控制人鲁忠芳、李永新母子等人承诺,2018年至2020年,公司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9.30亿元、13亿元、16.50亿元,合计为38.80亿元。最终,公司累计实际净利润与累计承诺净利润相比,实现率为122.28%。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中公教育业绩创下历史新高。
2021年,中公教育业绩大降,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9.12亿元,同比下降38.30%;净利润亏损23.70亿元,同比下降202.83%。
对此,中公教育表示,2021年,教培市场出现较大波动。行业层面,人才招录培训行业出现考试周期性波动、需求收缩、学员参培意愿减弱等现象,行业呈现整体收缩迹象,对企业经营稳健性构成了考验;公司层面,2021年公司在黑龙江、江苏、陕西、吉林、河南等20余个省份的直营网点和学习中心阶段性关停,无法正常开展业务。
此外,由于公司管理团队对市场形势的判断过于乐观,经营计划调整不及时,导致退费猛增而成本居高不下,2021年全年退费率相比2020年大幅增长,当期业绩出现较大波动。
2022年至2024年,中公教育营业收入分别为48.25亿元、30.86亿元和26.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19%、-36.03%和-14.89%;净利润分别为-11.01亿元、-2.09亿元和1.8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3.54%、80.98%和187.70%。
由此,2021年至2023年,中公教育连续3年亏损累计达36.81亿元。
2024年5月,中公教育被曝出,总部拖欠员工数月薪资,工资仅发到2024年1月份。不仅如此,中公教育不再为总部师资购买差旅机票,需要教师先自行垫付后走报销流程。
对此,中公教育回应称,上述相关情况是源于公司近期内部组织架构调整,相应款项发放存在一定时间错配。
2025年前三季度,中公教育营业收入达16.57亿元,同比下降21.09%;净利润9196.65万元,同比下降45.31%。
自2021年四季度末,中公教育资产负债率一直高于80%,甚至一度超过90%。截止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资产负债率达86.35%。
11月13日,中公教育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始终积极推进债务优化工作,目前正通过优化现金流、盘活资产、积极推进业务回款等方式保障到期债务的偿付能力。若后续相关事项达到信息披露标准,公司将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及时公告。
“不过包退”名存实亡
在公司自救的同时,中公教育却忽视了客户的利益。
近期,据湖北媒体报道,武汉市民刘小姐于2024年花费2万余元报名中公教育“不过包退”培训班,合同明确约定若考试未通过可退还1.7万元。
然而,当刘小姐申请退费时,机构却告知需分17年退还,每年仅退1000元。刘小姐无奈表示:“等拿完这笔钱,我都四十多岁了。”
面对刘小姐反映的情况,中公教育相关工作人员坦言,退费政策调整是因为中公教育资金链出现了问题。根据最新的退费政策:2022—2023年学员退款费用在2万元以上的,一年退一次款,一次退1000元,2万元以下的则一年退500元,直至退完为止。2024年后的学员改为每年退两次,每次退10%。
该工作人员表示,“未来能否按比例支付无法保证”,并建议刘小姐采用诉讼的方法解决问题。
据了解,2010年,中公教育创新性地推出“不过包退”的协议班模式,在协议班的助推下,中公教育曾实现了业绩和股价的大幅增长。但这种模式在带来高额营收的同时,也为日后的纠纷埋下了隐患。
江西省媒体报道,上饶市鄱阳县的林先生反映,2022年,他花费21480元在当地中公教育报名了教师招聘考试培训班,双方签署了没考过全额退款的协议,可是等到林先生真的要退款的时候,这笔费用退了4年还没能全部退回。
鳌头财经发现,仅黑猫投诉上,关于中公教育的投诉就高达13.9万条,大多数与拖延退费有关。
11月17日,一位消费者投诉称,其于2024年1月27日同该机构(中公教育)签订社工课程培训协议,“因本人所在区县没有招聘岗位需要,本人无法参加社工考试,根据协议相关条款,应退金额3280元,本人于2025年3月起办理退费,5月提交退费所需材料,8月授课老师说已审核通过等退款,已过45个工作日的退款时限,至今仍未收到退费,授课老师已不接电话,不回消息,中公售后电话也无人接听。”
一位教育机构相关负责人向鳌头财经表示,学员基于对中公教育的信任,签订合同并支付高额费用,却未能得到应有的保障,这无疑是对契约精神的公然践踏。而工作人员“未来能否按比例支付无法保证”的回应,更是让学员感到无助和绝望,进一步加剧了信任危机。“中公教育在退费问题上的拖延和推诿,已经引发了公众的强烈不满和质疑,对其品牌形象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害。”
(责任编辑:zx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