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友情链接

汉堡王中国“卖身”求生:源峰25亿赌局与三重困境

2025-11-13     网易财经 HaiPress

近日,土耳其TFI集团结束对汉堡王中国长达12年的运营权,CPE源峰以3.5亿美元注资获得83%控股权。这场易主背后,是汉堡王入华二十年来持续未解的困局。

此次合资设下了“至2035年开设4000家门店”的全新蓝图。然而,这一宏图起步于一个深陷困境的市场。汉堡王门店数量从2023年的峰值1587家萎缩至交易前的约1300家;单店年均销售额仅40万美元,不足国际市场的三分之一;过往的低价策略激化了加盟商矛盾,而本土化创新则长期滞后于市场变迁。汉堡王中国的折戟,揭示了外资品牌在中国快餐红海中因战略摇摆、根系未深而面临的普遍困境。

门店萎缩与盈利能力下滑

汉堡王在中国的扩张史,是一场资本意志与现实土壤的激烈碰撞。2012年土耳其TFI集团接手时,汉堡王在中国仅存60余家门店。凭借激进的加盟策略,2018年门店数突破1000家,2019年超1300家。然而,数量增长的背后,是质量控制的系统性缺失。

其门店数量在2023年达到1587家的峰值后急剧下滑。据RBI集团财报,2024年底门店数降至1474家,净减少113家;至2025年6月,进一步萎缩至1367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肯德基同期门店数突破1.2万家,麦当劳近8000家,本土品牌华莱士、塔斯汀分别以近2万家、超9000家的规模实现碾压式超越。

单店盈利能力持续承压成为扩张战略的致命伤。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汉堡王中国单店年均销售额约40万美元,日均营收仅8000元。而同期麦当劳中国单店年营收达80万-113万美元,肯德基为73万美元。RBI集团在2025年明确划出生存红线:日销售额低于6000元(年销售额30万美元)的门店将被淘汰。

供应链成本高企持续侵蚀其本就不宽的利润空间。汉堡王长期坚持“火烤牛肉堡”的产品定位,使其对进口牛肉的依赖度高于同行。参考2025年关于美国牛肉成本的报道,其价格在近年因多重因素持续攀升。

然而,在终端市场,汉堡王不仅未能将成本压力顺利转嫁,反而为应对竞争深陷“价格战”。自2024年下半年起,其持续推出“周周9.9元”汉堡、“1+1随心配”等大力度的长期促销,致使核心产品的实际成交价大幅下降。一位加盟商控诉“食材成本占比高达40%-50%,另有11%的营业额需作为抽成上交总部,但总部却强制我们核销接近原材料成本的低价套餐。”

选址策略则偏离主流消费场景。赢商大数据显示,汉堡王超过七成的门店集中于购物中心,2020-2022年该渠道客流量年均降幅达12%。反观麦当劳、肯德基形成的“交通枢纽+社区”立体网络,抗风险能力显著更强。

加盟体系陷入信任危机。据媒体报道,2024年11月,福建君成等加盟商联合控诉运营成本过高、强制参与低价活动、配送临期食材等问题。有加盟商投资300万元开店,因月亏损超10万元被迫闭店。

资本短期压力下的运营失衡成为体系崩塌的催化剂。TFI集团原定的经营权期限虽至2032年,但因业绩持续未达预期,最终被RBI集团提前收回全部股权。在追求扩张速度与资本回报的压力下,门店质量与运营健康被严重忽视。极海品牌的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汉堡王新开的近400家门店中,有40家在当年就倒闭,12个月存活率低至93%,远低于以往98%的水平。

对此,CPE源峰计划复制其在蜜雪冰城的供应链优化经验。据内部透露,将通过三招降本:建立区域性中央厨房,减少食材周转损耗;联合国内牛肉供应商开发平价替代方案;重构物流网络,将加盟商运费从月均1万元压缩至6000元。但挑战在于汉堡王“火烤牛肉”的核心卖点对食材标准要求较高,成本压缩空间有限。

定位在轻奢与性价比间摇摆

汉堡王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定位,始终在“高端化”与“大众化”之间剧烈摇摆,最终导致消费者认知模糊、竞争力持续流失。

价格体系紊乱透支品牌信用。2024年8月推出的“周周9.9元”活动,虽短期提振客流,却使经典产品价格下探至成本线。汉堡王首席营销官汤俊章曾表示,汉堡的成本是咖啡的2至2.5倍,9.9元的售价肯定赚不到“眼前的钱”。有加盟商透露,9.9元汉堡原料成本即占5.65元,叠加运营费用后“卖得越多亏得越狠”。

产品创新未能触及本土核心需求成长年痼疾。尽管推出过“小龙虾堡”“川味鸡腿”等限定产品,但消费者调研显示,其本土化产品被评价为“营销噱头而非诚意之作”。连锁经营专家李维华表示:“汉堡王号产品本土化不够,号称牛肉现烤的优势并未很好地传达给消费者,缺乏认可度。”

品牌调性传播严重失效。汉堡王长期主打“真火烤”工艺差异,但央视市场调研显示,消费者对其最深刻标签是“优惠活动”(41%),而非产品特色(23%)。在Z世代客群占比中,从2019年的38%降至2023年的27%。

与此同时,汉堡王还面临套餐策略缺乏战略定力,细分市场布局滞后的困境。据了解,其2020年主打“皇堡+薯条+可乐”的高客单价组合,2022年转向“9.9元小皇堡”,2024年又推出“1+1随心配12.9元”。策略反复导致外卖平台复购率持续低于行业均值15个百分点。此外,植物基汉堡较麦当劳晚两年推出,2023年销售额贡献不足2%;30平方米微型店模式直至2025年才启动试点,错失小店型扩张窗口期。

数字化建设也落后于时代。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Q2,其会员体系渗透率仅刚过半。在麦当劳数字化订单占比超90%、会员达3.3亿的对比下,汉堡王已失去私域流量竞争资格。食品行业分析师林岳指出,“TFI集团在运营期间在本土化营销与促销方面缺乏有效手段,导致与老对手肯德基、麦当劳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十年本土化未竟之路

从2005年入华至今,汉堡王始终未能找到适应中国市场的节奏。管理层更迭、渠道失衡、竞争误判,使其在快餐行业的关键转型期节节败退。

管理层频繁变动撕裂了战略连贯性。据统计,2018-2023年,汉堡王更换了4任CEO,平均任期不足1.5年。每位新任者推行差异化改革,从“深耕一线”到“下沉渗透”,政策连续性彻底断裂。直至2025年,RBI才任命百胜系陈玟瑞、麦当劳系薛冰组建本土团队。

区域布局失衡制约全国拓展。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汉堡王一线及新一线城市门店密度接近60%,二线城市达25.06%,而三线以下城市门店占比低于18%,在下沉市场被华莱士、塔斯汀全面压制。一福建加盟商无奈表示,“每家店附近至少有一家塔斯汀,对我们的外卖业务影响很大。”

价格战参与方式失当,供应链成本高企进一步侵蚀加盟商生存空间。据了解,汉堡王2024年加入“9.9元汉堡大战”,但供应链成本高出同行15%-20%。其核心配料与食材长期依赖进口,在2021年全球海运危机期间,汉堡王特定酱料库存曾三次告急,导致全国范围内超300家门店无法正常供应招牌产品,加盟商多次反映食材品控问题,如收到腐烂菜叶、稀碎的冻肉等。有加盟商透露,被迫核销“0元券”“1元券”等低于成本价套餐,月亏损幅度扩大至30%。

此外,其外卖渠道布局存在时机误判。肯德基与麦当劳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推出“宅急送”与“麦乐送”的外包配送服务,然而直到2015年,汉堡王才开启外卖业务的试点,2019年,才全面接入主流外卖平台,比竞争对手晚2-3年。美团数据显示,其首页推荐频率仅为麦当劳的60%,2023年外卖订单量同比下滑7%。

品牌联名与年轻化举措也相对薄弱。2020-2023年仅开展4次大型IP联动,且合作方影响力有限。对比肯德基与宝可梦、原神等顶流IP的深度绑定,汉堡王在年轻群体中存在感持续走低。

有业内人士表示,汉堡王中国的易主,标志着国际快餐品牌在中国进入“资本+本土运营”的新阶段。CPE源峰的优势在于深厚的消费投资经验与本土资源网络,但其面临的是一场多维战争,既要修复历史创伤,又要应对激烈竞争,还要实现跨越式增长。若能在3年内将单店销售额提升至60万美元、门店数重回1500家,则证明模式跑通;反之,可能重蹈TFI集团的覆辙。这场战役的结果,也将成为星巴克、必胜客等外资品牌中国业务转型的重要参照系。

(责任编辑:zx0600)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 本站所有资源全部收集于互联网,分享目的仅供大家学习与参考,如有版权或知识产权侵犯等,请给我们留言。
返回顶部
      联系我们   SiteMap